
不合格!部分高校教师面临转岗或解聘!
近期,一省教育厅公示2025年上半年申请认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人员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结果,1843名高校教师中,1440人合格(占比约78%),331人不合格(占比18%),72人缺考(占比约4%)。
作为高校教师资格的“准入门槛”,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不仅关乎教师的资质认证,更将直接触发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绩效考核等职业发展关键环节的连锁反应。
未通过者,被转岗或解聘
高校教师资格证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法定凭证。《教师资格条例》明确规定,“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依法取得教师资格”。
某省属高校人事处负责人透露,近年来该校已严格执行“持证上岗”政策,未取得资格证的教师授课资格,将受到限制。
这一规定在高校中并非个例,多地院校将资格证与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对教师个体而言,未通过测试可能引发职业路径的根本性调整。
某社交平台上一名江苏高校教师发帖求助,教师资格证考了三年都没过,此前的成绩恐面临作废的风险,向大家寻求考试技巧。
某社交平台上一位未通过测试的青年教师坦言:“无法取得资格证意味着这一年失去评副高资格,科研项目申报也受到一定限制。”
一网友更是表示,其所在学校规定,如果补考不过,将解除聘用合同。
对于通过测试的教师而言,资格证的意义同样深远。
一名来自理工科专业的青年教师表示:“测试通过后,学院才正式将我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此前我只能以助教身份参与教学。”这种“身份确认”不仅关乎职业尊严,也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自主权与发展空间。
与未通过测试而无法取得资格证不同的是,近些年来,根据多份官方文件显示,一批高校教师因不当行为受到了“丧失教师资格”的惩罚,还因“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等行为,被撤销了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条例》明确指出,依照教师法第十四条的规定丧失教师资格的,不能重新取得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资格证背后的职业生态变迁
同时还需明确的是,进入专任教师岗,并无“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先决条件。
例如,山西某大学的《关于开展2024年下半年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通知》明确写道:尚未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我校在编在岗的专任教师和附属医院完成1门教学课程的在编在岗人员,均可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又如福建省《关于做好2024年秋季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通知》对申请认定对象范围的明确:公办高校未取得教师资格的教学人员或拟聘教学人员。
虽然没有教师资格证照样可以教书,但是评职称时教师资格证是必需的材料之一。
近年来,高校教师职业生态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教师资格认定测试的“通过率之问”,本质上是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考验。
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全面实施,教学能力建设已成为高校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试行)》中的“第一类审核评估”部分明确提出:教师教学能力满足一流人才培养需求情况,引导高水平教师投入教育教学、推动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上好课的政策、举措与实施成效;在“第二类审核评估”部分明确提出: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开展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情况。
据数据显示,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对母校教学满意度持续上升,表明了高等教育机构在本科教学方面的不断努力和优化。
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本科毕业生对母校教学的满意度从2019届的91%上升到2023届的93%。这一趋势反映了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等方面的持续改进,更大程度满足了学生的学术需求和职业发展。
不过还需指出的是,2023届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有所提升,但在课程内容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具体来看,毕业生认为“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的比例逐年上升,从2021届的33%上升至2023届的37%。这提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仍然是需要关注和改进的方面。这要求高校与行业紧密合作,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趋势,并将这些信息及时融入课程和教学中。
图片
18%的不合格率不是“淘汰指标”,是审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窗口。当教师资格测试从“取证关卡”进化为“能力诊断工具”,当未通过者获得系统化支持而非单一化惩戒,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以教促学、以评促改”的良性发展。
在这场关乎教育质量的攻坚战中,每一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都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回应。
来源:麦可思综合自教育部网站、各高校网站、澎湃新闻网、知乎网、小红书等
分享1 |